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陀飛輪

陀飛輪(法語:Tourbillon)是由法國著名鐘錶大師寶璣(Abraham Louis Breguet)於1795年發明,是機械鐘錶機芯中的一個裝置。 陀飛輪裝置的設計本身是用於懷錶之上,因為懷錶垂直的放在口袋中,或掛在頸上時,地心引力會影響擺輪搖擺速度,引致出現誤差。
陀飛輪的原理基本上是把游絲、叉式槓桿和擒縱系統設計在同一軸上運作,陀飛輪在運行時會不斷旋轉,以減少地心引力所做成的影響。

1.轉貼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0%E9%A3%9B%E8%BC%AA


但隨著二十世紀手錶的興起,由於手錶並非長時間垂直放置,因此陀飛輪裝置對手錶的作用已經沒有懷錶那麼大,但陀飛輪裝置極其複雜,而且由於製作成本及工藝的要求相當高,因此陀飛輪變成了高檔手錶的代名詞[1]。
近年,中國多間鐘錶廠如海鷗及上海等,成功自行研製陀飛輪機芯,使得平民化的陀飛輪手錶出現。

有點鐘錶常識的玩家們應該都知道,Tourbillon陀飛輪是法國鐘錶大師亞伯拉罕.路易士.寶璣於1795年所發表的一種特殊擒縱機構,其中包含了5番車、馬仔、擺輪、游絲等零件,並固定於一個框架內,繞著擺輪軸心作360度旋轉,彷彿行星繞著恆星公轉一般。這樣的機構在理論上,可以讓始終以同一姿勢放置的懷錶擒縱機構平均接受地心引力的牽制,並讓重力所造成的誤差減到最低,對於當年提高懷錶的精準度有著一定的效果。
陀飛輪機構在鐘錶工藝中雖然不是最為複雜的機構,但對於零件的精密度,與組裝師傅的手藝要求卻是最高的,所以製作上非常不易,更別說要大量生產了!也因此陀飛輪才能在高級鐘錶工藝的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有鑑於陀飛輪懷錶的單價高昂,且製作不易,丹麥籍製錶師B a h n eB o n n i k s e n於18 9 4年在英國,設計了另一款特殊擒縱機構並申請名為「Karrusel卡羅素」的專利。在外觀上,卡羅素與陀飛輪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的擒縱機構是固定於一大型齒盤上,而且還多了一個轉動的秒輪在裡面。大部分的卡羅素機制是由2番或3番車的齒軸所帶動,擺輪絕大部分做偏心式的旋轉,而且旋轉的時間較陀飛輪慢了許多,標準型約52分半鐘旋轉一圈。而更重要的是,卡羅素的結構雖然不見得比較簡單,但對於加工精密度,以及工匠手藝的要求卻遠低於陀飛輪,也因此在當時有著「窮人陀飛輪」的戲稱。

關於陀飛輪和卡羅素的爭議與討論,基本在愛錶人士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在ULYSSE NARDIN雅典錶於前幾年發表了Freak腕錶,以及今年寶鉑推出了卡羅素腕錶之後,這樣的討論更是達到了白熱化,到底這兩種機構的差異之處在那裡?又該如何定義?首先來看看陀飛輪。先前有提到,它是把擒縱機構裝置在一個旋轉框架中,並繞著擺輪為中心軸旋轉的裝置,而且大都以60秒一週的速度運轉著,於是乎,就有人以此兩點作為判斷是否為陀飛輪的依據。但事實上,如寶鉑和前幾年PIAGET伯爵所推出的陀飛輪機構,就是採用擺輪與框架不同軸的偏心式設計;而陀飛輪的旋轉週期也非一定要60秒一圈不可,如百達翡麗於1981年發表的陀飛輪腕錶就是50秒一圈;也曾在英國製的古董懷錶上,發現過5分鐘一周的陀飛輪。於是,又有人說了,只要有旋轉框架的就是陀飛輪!那如華人製錶大師矯大羽所發明的,無固定橋板,甚至連旋轉框架都沒有的第三代陀飛輪-Kiu's Mystery Tourbillon矯氏神奇天儀飛輪又該如何解釋?但卡羅素的判別就較為容易了,如較長的旋轉週期、傳動輪系中無固定齒輪、擺輪與齒盤偏心旋轉等。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發生,如今年寶鉑所發表的卡羅素腕錶,就是一個具有一分鐘旋轉週期,以及繞擺輪同軸旋轉的卡羅素結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像陀飛輪般運轉的卡羅素,也難怪有人說它是特別的「卡飛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